close

 

行前準備工作

根據過去參與國際會議經驗,認為參與國際會議主要意義有二:1. 結識各國優秀學者、建立連結,以及 2. 了解該專業領域學者對於本人所提出之議題的看法、觀感與建議。因此,於本次出發前即針對此預先準備。首先是結識各國優秀學者以建立連結的部分,分為教授(含專家學者)與研究生兩種不同類型的作法。

 

針對教授的部分,由於教授們未來可能會成為自己的論文Reviewer,故目標在於去了解他們的想法並爭取認同,最終讓對方對自己所提出的題目與自己的姓名留下印象。因此,於國內時即針對此目標的達成方法擬定有計畫,因為自知仍屬於默默無名的新學者,在會中就算向前主動向前攀談,Key Note Speaker等來自各Q1Q2期刊的Editor、或是他校教授、報告表現傑出的優秀年輕研究生,也未必會想要搭理自己。故在這樣的條件下的策略制定上之行動項目,除了調查想要認識的人的背景與議題外,於現場時更透過先「樹立自身價值」讓對方留下印象,再讓對方來主動提出談話邀請的方式,取代以一般直接向前找想要認識的學者攀談的方式處理。如何樹立自身價值?個人認為透過將論文簡報做到讓其他人感到印象深刻,並於他人演講、簡報之間專心聽講並主動提問(事先查看資料、並連結與自身研究的關係)都是能夠在計畫下有效達成目標的作法,在本次會議中即首次嘗試以此方法樹立自身價值,並讓他人對自己產生興趣。

針對學生的部分,由於希望能針對會議間的具潛力的優秀報告者,或與一些與自己所屬領域相關領域中所謂「大師的學生」交朋友(邀請一同出遊參與活動或喝咖啡,互換連絡方式),以透過對談去了解大師如何教導學生與平常的研究群管理方式,以及先進國家技術發展的制度與做法,甚至建立連結以在未來繼續以電郵的方式交換意見,或在更遠的未來當各自成為該國知名學者時之可能的國際合作契機。對於這次簡報的主題Linear Classifier System (LCS),於事先調查中則發現有相關研究成果於會中發表,故特別標記該主題準備於該簡報時提問,會後主動認識簡報者。

確立計畫目標

基於前段的思考,故在出發前最終設定本次的國際會議主要目標為建立與各國學者的關係並讓對方留下對自己的印象,次要目標為透過意見交換了解該專業領域學者對於自己所提出的議題的看法與建議,以了解未來投稿方向、確認投稿目標,增加爭取未來投稿被接受的機會。並檢視與自身題目相關議題之研究者的表現、思考與經驗,以此墊高自己的視野,避免發生閉門造車的現象。

總結以上構想,在本次出發前即預先確認所有目標,並預習與自己的題目相關的議題、學者背景,以及所有Key Note Speaker的來歷與身分,以及其他所有感興趣的主題並於行程表上加註記號。

簡述會中及會後過程

    10/19-10/21的國際會議過程中,確實執行會中「提問」、會後「交流」、簡報「創造impressive image」三個指導原則,在會中全場聆聽幾乎每一場簡報,並針對表現較突出的簡報與有開放提問的Key Note Speech主動提出質疑、疑問或提供建議、交換意見。後來發現這樣的科研精神成功的引起了許多教授與年輕學者的注意,在會後紛紛主動前來了解我的學經歷與背景,留影交換連絡方式並對於這樣的表現主動給予極高的評價。

關於技術的部分,Prof. Francisco HerreraKey Note Speech中為我們講解了Evolutionary Algorithms過去的發展進程以及目前的最新趨勢,以及過去所進行過關於Real Parameter Optimization的設計;會間,更分享了身為ReviewerEditor時收到稿件時的判斷方法,與我們分享了確實實作系統的重要性。Prof. Tom Heskes則分享了近代腦科學的新趨勢,目前似乎傾向認為透過Bayesian Network似乎較能夠有效解譯大腦區塊運作機制而Prof. Senén Barro Ameneiro則非常細心而詳實的為大家解釋Intelligent AgentRobotics的不同,以及近代Rototics的發展與定義,包含Learn by demonstrationLearn by experience非常重要的觀念。而我們被告知依他的觀點而論目前看來最佳的做法是把兩個approach結合再一起,透過Learn by demonstrationLearn by experience交互運作的方式能夠讓機器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好的表現。

至於論文簡報的部分,由於在論文簡報在整體策略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於正式上台簡報前即精心設計,並確實重複演練以確保臨場表現水準。簡報的部分的作法選擇採用對比強烈的破題報告法,先以研究動機的部分吸引全場目光,後再循序漸進帶入問題的定義與創新處。

在這樣的設計下,簡報成功的引起在場學者老師們的注意,不斷的有人提問、表達興趣直到提問時間用完無法繼續討論下去為止仍有聽眾來不及提問,只好與幾位老師相約私下於Break Time繼續。同時發現,或許是因為簡報表現的關係,該場簡報後,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認得自己。

在會中,對於這次簡報的主題LCS部分,事先確認好要於簡報時提問,會後主動認識的簡報者部分,沒想到最後竟是人算不如天算,未拜訪前原以為對方只是新學者,拜訪後才得知拜訪對象竟是該領域大師Prof. Lanzi PL的好友,來自日本的Keiki TAKADAMA教授(見圖1)的學生。因此結識了來自日本的Keiki TAKADAMA教授(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earning Classifier Systems (IWLCS) Editor)及一同前來的兩位學生,Tomohiro Harada(見圖1)Masaya Nakata(見圖2)Tomohiro Harada主要研究程式的自我演化,Masaya Nakata則研究XCS於高度雜訊環境下的表現與新設計(這位同學已確定將在2012年前往派駐義大利直接向Prof. Lanzi學習,是重要的連結)Masaya Nakata同學並表示未來希望能夠有進一步的合作,並針對我的work給了許多有用的建議。Prof. Keiki TAKADAMA並強烈建議我將之後的後續研究成果投稿至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earning Classifier Systems(IWLCS)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onference (GECCO)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CEC)

 

圖表 1 

 

圖表 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會間的所有中晚餐,主辦單位皆安排有聚餐地點,且在會議結束後的當天晚上,主辦單位更邀請所有的人參與其特別籌畫的社交行程:前往鬥牛俱樂部參觀。在這些聚餐與活動中主辦單位皆提供有酒精類飲料無限暢飲。原無法理解在提供咖啡與茶以外,活動場地上備酒(提供酒精)的意涵,但最終發現在這些巧妙構思與安排,或者係因酒精的催化效果,來自63個不同國家的眾學者們,竟然很快地 意見交流、打成一片,席間能聽見德語、西班牙語(西班牙人、中美洲、南美洲人共用)、英語、日語、中文交錯,十分有趣。更觀察到許多直接、不分你我、沒有距離的學術交流與經驗分享,都在這樣的餐敘中自然的產生,友誼也同時迅速被建立。雖然我尚屬資歷輕薄的研究者,無法完全透徹與悉知此學術交流,但透過親身經歷與實際觀察(比出國前自己想像的,請Reviewer喝咖啡還有效!國外學者對於社交真是有一套!),這果然是在學術上建立良好國際人脈的好方法。而這些討論,則在離開飯桌後仍繼續進行,並呈現於會場上簡報之間十分融洽的提問交流,這亦促使在最後會議即將結束時,最終與部分相處較投緣、相談甚歡的學者們拍照合影留念,並交換連絡方式(電郵、LindekIn 國際的學界業界慣用的社群網站)

在會後的電郵溝通中,部分學者已主動提出未來可能的合作關係建立的要求。在可預見的未來除建立合作關係外,邀請國外優秀學者來台參訪交流、申請他國研究機構參訪交換、亦或是平日簡單的E-mail針對研究議題與國際友人交換意見等等,目前看來若有心經營,或預估實行上對國家發展能產生實益(需仰賴指導教授指導),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被繼續經營開發的項目。

總結參訪成果

總結以上計畫執行成果,本次出訪成果有三:

  1. 研究論文的發表相當成功:
  • 獲得多位學者的肯定及建議
  • 結識IWLCSeditor,得到口頭讚賞及投稿邀請
  1. 對於目前論文題目、延伸題目投稿國際期刊的機會與可能方向的增加了解
  2. 人脈建立部分:以交談量、交換連絡方式量、後續連絡情況、特殊個案等量化而言之:

在來自63個不同國家(美、德、英、西、日、法、中國等)的學者(包括教授、研究員與研究生)

  • 與之互動對談超過三分鐘,對方有留下印象者30
  • 互動狀況良好,在最後留影留念並互換連絡方式者17 (8教授/2研究員/7學生)
  • 留下聯絡方式後目前已成功取得後續聯絡,反應良好者13
  • 另有幾件較特殊的個案,包含:
    • 來自墨西哥的M. León(見圖3)主動提出欲提供其收集生理資訊資料庫供分析,合作投稿論文的建議
    • Prof. Diego Andina (其中一位Key Note Speaker,見圖4) 主動提到與我及與來自挪威的,同時是NaBIC2011 Organizing Committee、兩間挪威公司負責人的Prof. Terje Kristensen (見圖5),建立三方合作關係的可能性。
    • 藉機與挪威的Prof. Terje Kristensen於會間交流兩國教育、經濟文化與困境,Terje主動表達來台交流訪問的意願、進一步討論具體合作事宜。
    • 最後是來自西班牙的研究員Manuel Martin (見圖6),對在會間提問時針對他的Robotics研究所提出的建議頗感興趣,故於會後亦提出擬將所提出之概念實現並欲繼續與我以遠端交換意見的方式共同完成該論文的想法。

 

圖表 3 

 

圖表 4 

 

 

圖表 5 

 

 

圖表 6 

 

  • 與會心得

心得:參與國際會議的重點之我見

本次行程後,傾向認為出訪參與國際會議重點在於以下:

  • 接軌最新國際技術研發趨勢與發展情況
  • 針對自己目前進行中的研究議題爭取認同,並與來自各國不同研究單位學者交流意見、以窺見該領域專家看法、徵詢意見
  • 認識未來期刊投稿可能的Reviewer,並讓對方對自己與自己即將完成的題目留下印象
  • 建立人脈連結(建立可能的研究群組互助合作、在未來各取所需發揮綜效)
  • 增加個人經歷:透過交流以接受外來文化刺激、透過資訊的交換與意見的往來深入了解事實(了解國際局勢與現狀的實際情形)
  • 國民外交部分:盡可能爭取他國人民對於台灣的認同、推廣台灣觀光(透過美食與景點介紹)、了解事實(了解他國人民對於兩岸議題、及對台灣政府的觀感與看法)、國民外交(透過樹立自身價值與優秀的表現、得體的社交應對以使他國人民對於台灣學者風範留有好印象)

心得:如何進行高品質研究之我見

本次行程後針對如何進行高品質研究,如何做出讓眾人讚嘆的研究做整理如下。

首先最大的重點是研究者的專注力,一位好的研究者首先必須先經歷本科系扎實訓練,在此前提下,對自己本科的技能與思維了解清晰後,再以此能力跨去其他領域以自身的技術去標準化問題,導入不同思維嘗試解釋、解決問題。而另一個專注的理由是:在做論文發表時,由於所撰寫的文章內容必須想的比Reviewer多一些才有辦法說服他人,又由於唯有專注才能夠料想前人所未想過的問題,故亦可謂專注為創新與執行研究的根本。

其次是與同領域的研究者,及想法差異甚遠的人交流,因為交流,才能知己知彼,因為交流,才有辦法知看法知觀點,因為交流,才有辦法爭取認同:或許對方有一天就是你的Reviewer

然後是跨領域,要進行高品質研究,選題十分重要,好的題目將決定一半以上的成功機會。研究者不能只做「一窩蜂」、「me too」的研究,應主動找尋吸引人的主題,找尋研究的藍海。而研究的藍海怎麼找,通常不一定能夠在本科裡面找到,因為有的時候一位研究者泡在本科裡面太久,會見山是山,容易忘了還有別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解釋手中的材料與發現的現象。又由於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通常已經被研究的太細而不易綜觀整體,因此,重要創新與重大突破不易在學科最核心處產生,這也是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故若欲進行高品質研究,不斷在閒暇之餘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找尋本身關心的問題另一種不同的「看法」,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優秀的研究者中就必須學習到學科交會的地方尋找,在學科間的界線間找尋真理,尋求突破。

最後是文章的撰寫,這部分必須訓練自己將研究成果公式化、數學化、邏輯化,針對研究發現的細節做討論並透過圖表有效呈現發現的能力。

總結與會心得

感謝國科會師長的大力支持,此次方可順利成行。總結本次與會心得,此次行程相當圓滿成功!在有限經費下(實際機票費用3.6(轉三次機),會議註冊費1.7萬,實際花費5.3萬,補助部分3.2(扣除食宿費用,尚須自籌盤纏墊付2.1萬,以至於在西班牙生活期間,多次享受在地的麵包 => 就是吃飯時以麵包配白開水還有泡麵居多)下成功運用有限資源,達成所有目標打點,希望將來還有這樣的機會出國交流建立連結,或是爭取出國短期交流機會,將能在不遠的未來為國家創造更大收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選送出國的人其個人特質、積極度與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是否能爭取認同,是否能創造自身價值)並做好國民外交(宣揚國威)讓全世界的學者知道台灣學者的優秀,非常重要,是國家門面問題。

 

圖表 7於會中發問(特別感謝NaBIC2011主辦單位會後於官方網站提供會中照片)

 

 

圖表 8 於會中發問(特別感謝NaBIC2011主辦單位會後於官方網站提供會中照片)

 

  • 建議

根據本次出訪經驗,相較於過去於東亞參加國際會議經驗相較,發現若會議地點在美東或歐洲,則與會人將以美、歐研究者這些在亞洲開會時較不易接觸到的人士居多,而中國、韓國與東南亞學者數量則大幅下降,此因素或許與距離有極大的關係。而由於目前科技發展仍屬美歐最為迅速,想法差異也大,故前往參與美東、或歐洲國際會議相較於在東亞參與國際會議其能期望創造出的經驗與連結為高,應多鼓勵並實際獎勵國內年輕學者多前往美歐國際會議取經交流、擴大視野。但由於美東與歐洲距離較遠,在機票費用上所費不貲,且於西方先進國家開會,其食宿部分費用亦高,故整體而言前往美東或歐洲的參訪實需寬裕補助,將非常仰賴政府相關部門的補助才有辦法支應行程。

 

 

arrow
arrow

    kamisan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